壽陽縣,隸屬于山西省晉中市。位于山西省東部,枕恒岳,絡太行,居瀟河中上游,整個地形西北部、北部較高,向東南逐漸傾斜,呈階梯狀分布;全縣總面積2110平方千米,截至2021年,壽陽縣下轄7鎮、5鄉。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,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,壽陽縣常住人口為200352人。

壽陽地處太原、陽泉、榆次三市之間,距石家莊、鄭州、天津、北京等大中城市較近;石太鐵路、307國道和省道榆盂公路貫穿全縣,太舊高速公路橫貫縣境47千米,把壽陽納入了全國高速公路網絡;壽陽歷史悠久,人文旅游資源豐富。春秋時期為馬首邑,西晉太康年間建縣,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;境內有方山國家森林公園、“三代帝王師”祁雋藻故居、劉胡蘭式的女英雄尹靈芝烈士紀念館、文昌閣等建筑。2019年3月,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。
2020年,壽陽縣地區生產總值130.0億元,比上年增長3.3%。其中,第一產業增加值11.0億元,第二產業增加值76.3億元,第三產業增加值42.7億元。
歷史沿革
壽陽春秋為祁氏封地,晉頃公十二年(前514年),祁氏之地被分為七地,壽陽之地置為馬首邑。
西晉太康年間,置縣壽陽。
北魏太平真君九年(448年),徙其民于大陵城南,別置受陽縣,孝昌末(527年),朔州陷落,寄治于壽陽。
隋開皇十年(590年),于晉建之壽陽古城置受陽縣。
唐武德六年(623年),屬受州于縣城。貞觀十一年(637年),改受陽為壽陽。
宋、金、元、明,為并州所屬。
清雍正二年(1724年),改屬平定州。
民國三年(1914年),屬冀寧道,后直屬于省。抗日戰爭中,由于戰爭形勢需要,以石太鐵路為界,設路南、壽西和壽東三個抗日民主政府,分別為太行二專署和北岳二專署所轄。民國三十七年(1948年),全縣解放,恢復原建置,后將松塔、落摩寺等地由平定縣劃入,歸晉中行署第一專區所轄。
1949年3月,成立太原市人民政府后,歸太原市一專署所轄,同年10月,又劃歸榆次專署(后稱晉中行署)。
2000年,晉中撤地建市,壽陽縣屬晉中市所轄。
行政區劃
2021年4月,撤銷馬首鄉,并入朝陽鎮。撤銷上湖鄉,并入西洛鎮。
截至2021年4月,壽陽縣下轄7鎮、5鄉:朝陽鎮、南燕竹鎮、宗艾鎮、平頭鎮、松塔鎮、西洛鎮、尹靈芝鎮、平舒鄉、解愁鄉、溫家莊鄉、景尚鄉、羊頭崖鄉,縣人民政府駐朝陽街51號。
風景名勝
壽陽縣名勝有位于縣城東關街的文昌閣、尹靈芝紀念館、龍棲湖、朝陽閣、鹿泉山壽星文化廣場、五峰山龍泉寺等。
五峰山景區
五峰山景區距山西省壽陽縣城30千米,因其山勢五峰環繞狀若蓮花而得名。五峰山即石龍山、要羅山、風神山、廟圪頂山、龍池山五峰之總稱,現為風景名勝旅游區。景區核心建筑龍泉寺建于五峰山中心,可謂花之蕊心。龍泉寺初建于唐代,經歷代重修,至明代萬歷年間成的規模,距今約400年歷史。因寺內有天然清泉而得名龍池寺,后傳成龍泉寺。明末清初名人傅山在這里出家為道,并以此地為依托為鄉民診病療疾,寺更因人而聲名遠播。現為國家、省、市、縣四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祁寯藻故里景區
祁寯藻故里景區位于山西省晉中市壽陽縣,地處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平舒村和國家級傳統村落龍門河村之間,與國家級森林公園——神蝠方山、壽陽新興旅游度假地——龍棲湖度假村相距不到1小時車程,旅游集中條件優越,緊鄰307國道,交通便利。祁寯藻故里景區于2012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景區,此外,還是市級廉政文化教育基地、市級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、市級詩詞研習基地以及晉中市首批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。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