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驥,中國臺灣資深電影制作人,曾擔任“中影公司”經理,他開辦電影技術人員訓練班,大力拔擢吳念真、小野、萬仁及李屏賓等新銳電影工作者,開啟“臺灣新電影”風潮。他曾參與制作的知名電影有:《竹劍少年》《小爸爸的天空》《老師斯卡也達》《光陰的故事》《龍的傳人》《苦戀》《小畢的故事》《兒子的大玩偶》《一個女工的故事》等。2009年,明驥獲得金馬獎終身成就獎。

2012年6月15日晚在臺北病逝。
生平
八十年代初期,明先生離開政壇,專心研究東歐問題,著述豐碩,在學術界有一定的知名度。明驥先生以70多歲高齡往返于兩岸及美國,呼吁承認一個中國,反對“臺獨”,為反獨促統而奔走。
文學作品
《蘇聯外交史》 明驥 編著 黎明文化
《中俄關系史》 明驥編著 三民書局
《銀河采薇》 明驥 編著 黎明文化 1987
《北國探索》 明驥 編著 臺北正中書局 1989
《俄羅斯風云》 明驥 編著 黎明文化 1994
另著有:《傳情一海鷗》上、下集(俄文版)、《現代俄語復合句之研究》(俄文版)、《蘇聯民族問題之興起與發展》、《訪蘇見聞記》、《北國探索》等著作
人物貢獻
他富有學識,為人開明,上任之初便發出了與最高當局不同的聲音:“我接任后,應時時求新求變,‘抗日’題材與‘政宣’電影雖然還能拍,但我不拍,時下的首要是展開新的文化任務。”李行的“鄉土電影”也正是在明驥入主“中影”的背景下重新興起。時至八十年代初,面對業界危難,明驥銳意變革。他先從引進“新力量”著手,從1981年起,吳念真、小野、陶德辰、段鐘沂、黃嘉生陸續被招入“中影”,擔任編審、企劃、制片、宣傳等工作。82年“新聞局”也順應民意,取消了“劇本預審”制度。電影人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間。同樣是在這一年,“中影”推出了由四位年輕新導演聯合創作的《光陰的故事》。這是比較公認的臺灣“新電影運動”的開端。
2009年第46屆金馬獎“終身成就獎”將頒給推動臺灣新電影的幕后功臣前中影總經理明驥,明驥不僅在中影開辦了電影技術人才練習班,為臺灣電影產業奠定深厚的基礎,更重要的是,在他升任中影總經理后,引進了一批年輕幕僚,如小野、吳念真、段鐘沂、陶德辰等人,并接受建議,在1980年代初期大膽啟用新銳導演,締造了“臺灣新電影”的風潮,為影史寫下新頁,也讓臺灣一舉躍上世界電影的舞臺。執委會認為明驥獲頒終身成就獎可謂實至名歸。





